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趋势
深刻理解乡土中国:宁波大学开展乡村调研让大学生更“接地气”
 [打印]添加时间:2021-10-22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241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不只有去城里上班这一条路,还可以投身广阔的农村建设,让村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不久前,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蒋佶涛在参加完一次村庄调研活动后发出如此感慨。
 
  这次活动是由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组织的,近50名宁波大学的学生对全国10省区的近百个村庄进行了实地调研,内容涵盖乡村产业、生态环境、乡村文化、乡村金融、村集体经济、乡村微改造等方面。他们积累了近600分钟采访录音,拍摄了数千张村庄照片,还撰写了15万字的调研报告。
 
  2021年4月20日,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永旺村,调研小组在开展调研。(受访者供图)
 
  但是最大的收获来自这些学生的内心感触。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生赵怡然在调研了自己的家乡、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柳市镇朝阳东村后写道:“翻开村史,每一页都是一个生存与发展的故事。”
 
  参加调研的学生普遍感到,近年来各地村庄在产业发展、道路交通、垃圾整治、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和谋发展的工作劲头十足。也有一些学生通过倾听村民心声,发现推进乡村振兴还存在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困境。
 
  有部分学生从小生活在城市,这次调研回到祖辈居住的村庄,了解到父母曾经生活的艰辛与努力,感慨不已。一些学生则表示,虽然从小生活在农村,但还是第一次对农村这么细致地观察、对习以为常的农村情况有了新的认知,引发了对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考。
 
  开展调研活动是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在“倾听乡村声音”基础上进行政策研究的重要方式。为了将调研“触角”长期深入到乡村,他们聘请了各地20多位村支书和乡镇长担任特约研究员,并计划在不同区域设置“千村观察点”,首批50个村庄已经运行。学生社团组织“宁波大学千村观察协会”的成立,也推动了莘莘学子拥抱广阔农村天地。
 
  据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院长刘艳介绍,结合这次调研及“千村观察点”的情况,他们发现各地乡村的分化和差异明显。研究人员概括了5种类型:已经工业化且完成美丽宜居建设的村庄、已经城镇化且村民以生产生活服务业为主的村庄、本村资源丰富且得到市场化开发利用的村庄、本村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村庄、以粮食等大田作物种植为主的村庄。不同类型的村庄对乡村振兴的需求不同。
 
  “以粮食等大田种植为主导的村庄普遍缺少资金、人才和信息渠道,是乡村振兴中的重点和难点村庄。”刘艳着重提出,对这类村庄应考虑主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动员社会力量,帮助村庄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刘艳还提出,为确保乡村振兴政策落地效果,应对各行政村的乡村产业、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乡村文化、治理程度和人才、组织建设等进行全面摸底、综合分析和发展程度评估,以此作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展乡村振兴的施策基础,因村施策、精准施策,防止各部门政策“漫灌”和交叉重复,减少政策空白和盲点。(记者于文静)